原生家庭的定义及背景介绍
定义:
原生家庭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对其人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具有早期和持久的影响。它通常由父母和子女组成,但也可能包括其他亲属,如祖父母、兄弟姐妹、阿姨叔叔等。
背景:
- 心理学和社会学: “原生家庭”的概念并非来自严谨的学术定义,而更多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常用的一个通俗概念,用于探讨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 家庭治疗: 在家庭治疗领域,治疗师会关注原生家庭对个人当前问题的影响,并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从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行为模式。
- 自助文化: 近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在自助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播,用于解释和解决各种个人问题,例如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等。
原生家庭的影响:
- 积极影响: 原生家庭可以提供爱、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 消极影响: 原生家庭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父母的忽视、虐待、控制或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安全依恋、低自尊、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 并非决定性: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并非决定性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教育和文化等。
- 避免过度标签化: 原生家庭的概念不应该被过度简化或标签化。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复杂的。
- 关注个人成长: 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个人成长,并为创造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而努力。
总而言之,原生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个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寻求专业帮助来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何“原生家庭之殇”的流量密码不管用了?——论电影《年少日记》、《涉过愤怒的海》观众反响遇冷(长文预警)
在前几年,《都挺好》、《隐秘的角落》《小别离》等涉及原生家庭的影视剧大火,但这几年,跟“原生家庭”问题相关的影视作品,反响都大不如前。
例如电视剧《小欢喜》《小敏家》《乔家的儿女》,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年少日记》,观众反响都比较一般。年少日记,周末点映票房只有30万,上映前的营销期,甚至因为“东亚父母”的营销话题,而遭到部分网友的不满的和抵制。
从《隐秘的角落》的大火,到《年少日记》的遇冷,
“原生家庭”这个流量密码,为啥现在不香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本身。
原生家庭(即:family of origin)脱胎于心理学领域的心理治疗理论,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年后,心理治疗界发生的一场比较大的变化。心理治疗师们把治疗方法从“个体自身”转移到“周围、尤其是家庭的环境”,在此过程中,家庭治疗流派诞生了两大主流理论,以以Murray Bowen为代表的家庭系统理论和以Salvador Minuchin为代表的家庭结构理论。
而后,这些家庭治疗理论又在弗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这位心理治疗师的实践中发扬光大, 她总结自己在家庭治疗领域的具体案例,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家庭治疗的方案和理论。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是脱胎于以上的心理治疗理论,但我们可以看到,在专业的心理治疗范畴里,“原生家庭”是心理治疗的一个出口,是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一个支点,是心理治疗师的一个技术手段,就像我们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原生家庭”就是那台核磁共振的仪器,心理治疗师通过对“原生家庭”情况的观察,来帮助个体解决当下情绪和心理问题。
但后来因为一些自媒体人和媒体人的宣传,“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进入大众传媒领域。在很多年轻人心里,演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原生家庭有罪论。
如同网上那句名言:幸运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本是心理治疗师(咨询师)手里的“核磁共振仪器”变成了大众传媒领域里的“罪魁祸首”,
人生病了,不好好治病,反而开始骂核磁共振仪,这合理吗?[允悲][允悲]
可以说,广泛传播的“原生家庭有罪论”不仅不能帮助有情绪、心理问题的人,甚至还会扩大甚至营造新的问题。
当然,原生家庭有罪论——这个理念,之所以在前两年有很广的传播度,也和社会现状有关
很多文艺作品和思潮的传播都跟当下社会现状和文化相关。
迷茫的青年每天都有,但只有二战后的mei国才会出现《麦田守望者》,
父母和子女的问题也是每天都有,但2018年出版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却不归因原生家庭问题,而是更多的讨论zong教和男女quan问题,这也是mei国当时的现状导致的。
那么,为何前几年在我国,原生家庭之殇的问题表现的如此广泛?
纵观网络上年轻一代对这个问题的表达,可以看出来几大观点:父母不懂爱、父母控制欲强、家境不如别人。
这几点反映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巨大的观念差异,简单来说就是代际冲突。
代际冲突其实一直都有,那么为什么前几年在我国表现的特别剧烈?
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高速发展导致的。快速发展的社会,导致新的一代自然而然形成了全新的观点,而这,恰恰是与老一辈截然不同的。
比如打游戏,25年前还是纯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现在呢,都开始有世界联赛了。
比如对表达爱的委婉,以前的我们看的是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爱不说出口,但在那一兜桔子里。但现在,受了许多mei国大片、流行文化影响的年轻人,他们喜欢钢铁侠和玲娜贝儿,他们更希望直白的表达。
原生家庭话题被热议的背后,并不是原生家庭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快速发展后引起的代际冲突。
所以,把这些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问题”,推导出“原生家庭有罪论”,是无法真正解决甚至面对问题的。
而这,恰恰是最近这些原生家庭议题的影视剧遇冷的原因!
好比电影《涉过愤怒的海》里面,女儿金丽娜陷在原生家庭的问题没有出来,最终只能选择自尽,《年少日记》也是这样。而这样的问题归因,有很多观众其实是不接受的。涉海的娜娜自杀了,年少的有杰自杀了,但荧幕前的观众呢?总不能跟影视剧中的孩子一样,也离开人世吧?
所以,目前很多影视剧中,只要涉及到家庭题材,就一味的渲染父母的“控制欲”、“冷漠”、“不理解”,影视剧中这样制造代际之间对立情绪,扩大代际冲突的方式,事实证明,已经糊弄不了观众了。
大部分观众还是愈加理性的,
一来,大家发现,一味的归罪于原生家庭,是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
二来,真正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社会高速发展、变革后引起的代际冲突和代际矛盾问题啊!!
那么,社会快速发展是坏事吗?
我相信问一百个中国人,99个人都会回答你,当然不是;剩下一个人会翻个白眼骂你神经病。
因为,在当今的中国,每个人都真真切切享受了高速发展的好处,干净的公厕、丰富好吃还不贵的食物、方便的医疗、完整的社区规划、受教育的程度等等等等
那么,既然社会发展是好事,那么由此引发的代际冲突呢?
这个就是dang的十九大中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可以说,代际冲突的问题也包含其中。
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大家可以如何面对?
我想,确实是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未来可以努力的解题方向。
家庭相关的问题,依然可以讨论,甚至说观众也很期待看到这样的影视作品,但代际冲突的背后,观众更想知道的是如何解决!
那,新的时代,观众需要怎样的家庭题材影视剧呢?
我认为:第一,不一味渲染代际对立;第二,真正构建代际之间理解的桥梁。
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和社会》里,有这样的解读,家庭成员是共享记忆和情感的“共同体”
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情感的加深,并不用来源于完全一致的三观,而是可以来源于对彼此三观不同的理解和接受。
比如,网络上年轻人经常吐槽的父母太过节约的问题,如果说年轻人可以理解父母因为吃过每天饿肚子睡觉的苦,是否就更能接受父母的节约行为?而父母如果能理解年轻人现在的工作压力,是否就更能接受他们在生活上更讲究品质的行为?
需知,理解彼此的行为,接受彼此的不同,是解决家庭中代际冲突的一把关键钥匙。
反映在家庭题材影视剧中间,其实就是创作者可以更完整真实的去呈现不同年代人的心理和行为。
比如,涉海中间,与其把全篇都放在父亲的愤怒上,是否可以有一些笔墨着力于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相互的不理解的破除?着力于解决和面对父女之间的疏离问题?
这种解决,并不是像涉海结尾一样,强行让父亲悔恨,而是在过程中,展现父亲的真情实感。依然可以展现父亲的控制欲以及女儿成年以后与父亲的疏离,但与此同时是否可以考虑,也展现一下父亲的压力、对女儿的期望、为女儿读书而努力赚钱的瞬间?
再比如年少日记中,与其在展现父亲时候全是“暴力”和“控制”的桥段,是否否可以有一些笔墨着力于父亲和孩子之间努力面对矛盾、相互理解的部分?
在前面的部分中,除了可以展现父亲对孩子的高压和控制,但与此同时也展现一下父亲工作上的焦虑、因儿子不理解带来的痛苦、因控制不住对家人产生攻击行为(或话语)后的内疚瞬间等等。
像《都挺好》、《年少日记》、《涉过愤怒的海》中,创作者都是在最后强行让父母和子女达到某种“虚假的和解”,但这种和解是虚假的,观众是不接受,只有真实的展现人物的心理,才能达到“不提和解,却已然接受”的状态
这样的影视作品,才可以给深受“原生家庭之殇”困扰的观众(无论是被怪罪的父母,还是归罪父母的孩子)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
其实,中国的文化里,对于“家庭”的部分,是非常能引起西方世界关注的。
中国是具有农耕文化的特点,而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家庭性”比较强,“共同体”意识比较强。
所以,“家庭”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现阶段的西方很多人也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叙事里的“家庭化”特色,是非常值得好好写的。
李安早期撬开好莱坞的大门,靠的也是东方家庭化的叙事模式。
不管是对于国内观众,抑或是国外市场,家庭题材的影视剧都是值得深耕的。
(这一点,张维为在《这就是中国》里也有论述)
只是,老一套的“原生家庭有罪论”的书写肯定是走不通的。
唤醒家庭成员的记忆和情感,促进代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接受——才是未来家庭题材的影视剧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以下是关于原生家庭主题的一些推荐书籍,涵盖不同角度和深度:
入门级,通俗易懂:
- 《原生家庭》: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大卫·凯斯勒。 这本书被誉为“原生家庭治愈圣经”,语言平实易懂,用大量案例阐述了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的性格、行为模式和人生选择。适合对原生家庭概念刚开始了解的读者。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这本书以心理咨询师的视角,通过讲述咨询室里的故事,展现了原生家庭对人们情感模式、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影响。文笔流畅,故事性强,适合对心理学和个人成长感兴趣的读者。
- 《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式家庭关系中的常见问题,例如控制、依赖、牺牲等,并探讨了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适合希望改善与父母关系的读者。
进阶阅读,深入探讨:
- 《身体从未忘记》:作者巴塞尔·范德考克。 这本书从创伤的角度探讨了原生家庭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解释了童年创伤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并提供了一些疗愈创伤的方法。适合对创伤疗愈和身心健康感兴趣的读者。
- 《毒木之果》:作者苏珊·福沃德。 这本书聚焦于“有毒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以及如何摆脱他们的负面影响,重建自我价值感。适合受到父母情感虐待或控制的读者。
- 《依恋的印记》:作者黛博拉·坦南。 这本书从依恋理论的角度解释了不同类型的依恋风格是如何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适合希望改善亲密关系和情感模式的读者。
其他推荐:
- 《幸福的陷阱》:作者拉斯·哈里斯。 这本书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帮助读者识别和改变从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这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鼓励读者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
选择建议:
-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
- 阅读过程中,重要的是将书中的内容与自身经历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和应用。
- 如果您遇到难以处理的原生家庭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希望以上推荐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