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
《行走土耳其》一书通过对土耳其历史和现代发展的探讨,揭示了土耳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下是该书的重要观点总结:
- 土耳其的现代化之路:
- 土耳其是伊斯兰世界第一个采用民主制度的国家,被视为其他伊斯兰国家的楷模。
- 现代土耳其的诞生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通过彻底的改革和革命,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中崛起。
- 历史背景与文化变迁:
- 土耳其位于安纳托利亚半岛,地处欧亚大陆的交汇点,历史上战争不断,王朝更替频繁。
- 突厥人离开家乡,皈依伊斯兰教,最终在安纳托利亚半岛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欧的对抗中逐渐衰落,最终被西方列强称为“欧洲病夫”。
- 凯末尔主义的改革:
-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的改革彻底改变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废除了苏丹制和哈里发制,推行世俗化和现代化。
- 凯末尔的改革包括修改历法、改变服饰、推行拉丁字母等,旨在切断与传统伊斯兰文化的联系,推动国家现代化。
- 凯末尔保留了民族主义,将其作为团结民众的精神力量,选择突厥传统作为土耳其的民族图腾。
- 凯末尔主义的现代影响:
- 凯末尔主义追求的是一种进步主义的现代化,为土耳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 尽管伊斯兰教势力在现代土耳其有所抬头,但凯末尔主义确立的世俗主义原则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 凯末尔主义在民主化、多元化和自由主义时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不应简单地视为“不堪一击”。
- 军队的角色:
- 土耳其军队在民主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多次政变的目的是维护世俗化和民主制度,而不是建立军事独裁。
- 军队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土耳其的民主制度,但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批评。
- 伊斯兰教与民主:
- 伊斯兰教与现代民主思想并不完全对立,伊斯兰主义运动具有现代品格和气质,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有深刻的批判。
- 伊斯兰教复兴不是复古,而是符合现代需求的崭新形式,大多数穆斯林追求的是基本的民生需求,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 “阿拉伯之春”的影响:
- “阿拉伯之春”事件中,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地出现了伊斯兰教复兴的趋势,但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各有特点。
- 埃及等国家的军队在民主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与土耳其的模式有所不同,土耳其的军队更注重维护世俗化和民主制度。
- 文化与民族性:
- 土耳其在现代化过程中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性,通过民族主义团结民众,同时吸收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理念。
- 保持民族性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土耳其的经验表明,可以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
这些观点不仅揭示了土耳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路径,还对其他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借鉴。书中通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展示了土耳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时间年表
行走土耳其》一书通过对土耳其历史和现代发展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土耳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以下是一个主要大事年表,涵盖了书中提到的关键历史节点和事件:
历史背景
- 公元前1269年:赫梯王朝与古埃及签订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
- 公元500年左右:特洛伊古城被遗弃,不再有人居住。
奥斯曼帝国时期
-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 16世纪晚期:奥地利驻伊斯坦布尔大使比斯贝克描述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和西方的落后。
- 1570年:奥斯曼帝国地图显示其领土覆盖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
- 1687年: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引发科学革命。
- 1768年:第三次奥俄战争,奥斯曼帝国惨败,签署《卡伊纳雅条约》。
- 19世纪末期:伊斯坦布尔有15万条野狗,被苏丹下令运到荒岛。
现代土耳其的诞生
- 1915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带领部队成功抵御协约国的进攻。
-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穆斯塔法·凯末尔成为首任总统。
- 1924年:废除哈里发制度,伊斯兰教彻底从国家权力体系中清除。
- 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因病去世,伊斯梅特·伊诺努接任总统。
- 1946年:土耳其举行第一次多党派选举,共和民主党获胜。
- 1950年:第二次大选,具有伊斯兰背景的民主党获胜,完成执政党的和平更替。
现代土耳其的发展
- 1960年、1971年、1980年:土耳其发生三次军事政变,但每次政变后都迅速组织大选,把权力交还给民选政府。
- 1995年:伊斯兰主义政党——繁荣党被选上台,但因违反宗教政策被取缔。
- 2002年:亲伊斯兰教的正义与发展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雷杰普·埃尔多安成为总理。
- 2007年:正义与发展党候选人阿卜杜拉·居尔当选土耳其新一届总统。
- 2010年:土耳其警察逮捕一批军队高官,埃尔多安对军队历史上“违反人权”的行为进行调查。
当代土耳其
- 2011年:土耳其的中国年,加济安泰普市长阿依库特邀请作者访问,推广当地文化和经济。
- 2011年5月17日:埃尔多安在约兹加特参加竞选演讲。
文化与社会
- 2000年:《纽约时报》特约撰稿人史蒂芬·金泽尔发表文章介绍加济安泰普的古罗马遗址,吸引大量游客。
- 2009年:《华尔街日报》将加济安泰普评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10个城市之一。
考古发现
- 1994年:德国考古学家克劳斯·施密特在大腹山(哥贝克力石阵)发现史前文明遗址,被认为是人类宗教和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这些事件和时间节点不仅展示了土耳其从奥斯曼帝国到现代共和国的历史变迁,还反映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土耳其历史、政治、宗教、社会等多方面情况的综合性文章。
- 土耳其在伊斯兰世界的独特地位与变化
- 土耳其曾是伊斯兰世界中第一个采用民主制度的国家,被西方视为楷模。正义与发展党胜利后,“阿拉伯之春”事件中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出现伊斯兰教复兴情况,这让人们对土耳其的变化感到不知所措。
-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研究意义
- 土耳其位于安纳托利亚半岛(小亚细亚),靠近人类文明发源地且是欧亚大陆交汇点,历史上战争不断、王朝更替频繁。《安纳托利亚战场寻踪:战争史里的土耳其》通过寻找战场痕迹认识这一区域历史,《从奥斯曼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答案》梳理了土耳其从奥斯曼帝国衰落、坦齐马特时代到现代的历史。
- 土耳其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 奥斯曼帝国之前
- 突厥人原本是北方草原游牧者,在与中原帝国发展的不同道路后,西迁过程中放弃祖传宗教信仰皈依伊斯兰教,丢掉大部分传统,但保留打仗技能,建立了强盛的奥斯曼帝国。后来奥斯曼帝国在与俄罗斯对抗中失败,被称为“欧洲病夫”,与被称为“亚洲病夫”的中国面临相似境遇。
- 奥斯曼精英尝试过奥斯曼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挽救帝国命运但失败,穆斯塔法·凯末尔站出来,他认为奥斯曼帝国已病入膏肓,需彻底改变政治体制,认为伊斯兰教义与科学民主理念矛盾,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 凯末尔改革非常彻底,如砍向奥斯曼苏丹体制、哈里发制度、文化传统等,而清朝中国的改革者在这些方面尝试程度不及土耳其。凯末尔保留了民族主义,选择突厥传统作为民族图腾,他的改革初期成功,使土耳其走向现代化,但这是一种“被管理的现代性”,在他去世后受到挑战。
- 奥斯曼帝国之后
- 凯末尔去世后,土耳其开放党禁,举行总统直选,但凯末尔党未赢得过大选,获胜者多为偏向伊斯兰教政党,土耳其多次发生军事政变。2002年正义与发展党获胜,该党主席控制军队,杜绝军人干政,在西方某些人看来这意味着伊斯兰教在土耳其复辟。
- 奥斯曼帝国之前
- 土耳其的历史遗迹与文明起源探索
- 特洛伊之战相关
-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有众多古老泥板,其中一块公元前1269年的和平条约泥板意义重大。赫梯、巴比伦和古埃及三大王朝连年征战,希腊人崛起改变格局,特洛伊之战被认为是东西方冲突鼻祖。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自费寻找特洛伊古城,虽目的不纯粹且挖掘业余,但确定了特洛伊位置,后来真正的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有9座古城。如今特洛伊遗址公园是旅游胜地,关于特洛伊之战的起因存在争议,导游认为是为争夺海上交通要道。
- 卡帕多西亚的宗教战争相关
- 卡帕多西亚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中心,是旅游胜地。这里早期基督徒为躲避罗马士兵追杀躲入地下,形成地下城。地下城有11层,功能多样,反映出当时基督徒的生活。这里还有露天博物馆,教堂内的宗教壁画精美,部分被罗马人破坏,后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被打压到被定为国教的过程。
- 哥贝克力石阵相关
- 尚勒乌尔法北边的哥贝克力石阵颠覆了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这里的石阵是宗教祭祀场所,最早建筑建于公元前9600年,比已知最早人类寺庙和农业出现都早。建造者可能靠采集野生谷物并耕种来供应工人食物,这可能意味着文明是人类心智产物而非农业产物。
- 特洛伊之战相关
- 土耳其的社会现状与人物观点
- 不同导游的观点
- 在卡帕多西亚的导游穆罕默德比较世俗,他对伊斯兰教态度较随意,抱怨社会问题且不信任总统。另一位导游尤塞尔是虔诚穆斯林,热爱突厥文化,认为凯末尔文字改革不好,推崇日本现代化中保留传统的做法。
- 不同地区的人物与生活
- 在科尼亚的塞尔柱清真寺有罗马人留下的柱子。科尼亚是土耳其面包篮子,这里的尤塞尔接待作者并表达了对东方史的研究观点。塞尔柱人的祖先是突厥人,他们西进过程中接受伊斯兰教,塞尔柱突厥士兵在曼齐克特战役获胜后进入安纳托利亚,塞尔柱人注重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科尼亚还有与宗教相关的鲁米派及其创始人梅乌拉那·鲁米的陵墓等。
- 在布尔萨,内贾德是商人,他介绍了布尔萨的城市发展问题,如拆迁户和开发商的博弈。布尔萨是奥斯曼帝国第一个首都,这里的清真寺做祷告氛围比较随意,土耳其穆斯林大多是逊尼派,奥斯曼人对被征服民族宽容,这与他们的游牧民族特性和苏菲派教义影响有关。
- 在尚勒乌尔法,作者前往哥贝克力石阵考察,这里是先知亚伯拉罕出生地,是古代贸易路线交叉口,附近有古城堡。
- 在尼兹普,穆拉德带作者到他姐姐家,他姐姐家面积大且干净,丈夫卡迪尔是农民,有大片土地和养牛场,这里反映出土耳其农民的生活和土地状况,以及土耳其教育和宗教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 在加济安泰普,阿依库特是报纸老板,他介绍加济安泰普是土耳其发展最快城市,制造业发达,是中东进出口商品集散地,这里的集市和中国小商品市场类似,但在与中国制造业竞争中有压力。加济安泰普还有有名的餐馆,城市发展与古罗马遗址发掘宣传有关,这里的社会现象既有和中国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领导形象、烟民习惯、民众排队等,同时阿依库特也表达了对土耳其宗教状况的担忧。
- 不同导游的观点
- 土耳其的政治发展与转型
- 凯末尔去世后,土耳其政治改革迅速,共和人民党进行了职能分离等改革,土耳其开放党禁后党派众多,经历多次大选,不同政党交替执政。期间发生过三次军事政变,但军方政变后会组织大选交回权力,未对民主进程造成巨大伤害。1995年繁荣党上台后因违反宗教介入政治禁令被取缔,2002年正义与发展党获胜,之后该党巩固统治地位,土耳其模式从凯末尔主义向埃尔多安主义过渡,类似情况在中东其他国家也有发生。
- 对土耳其发展模式的探讨与专访
- 土耳其能取得现代化成就得益于凯末尔党人的世俗化改革,他们选择民族主义,构建了土耳其民族神话,如“土耳其史观”,这有助于摆脱伊斯兰教束缚和解决全盘西化的抵触情绪。
- 中国曾以土耳其为榜样但未走上相同道路,两国在民族构建、文化改革等方面有异同,如中国有反满清统治过程、经历抗战和共产主义革命,土耳其的“文化大革命”针对宗教,中国针对儒家传统,土耳其的宗教传统依然保持较好。
- 有人认为蒋介石像凯末尔,但昝涛认为毛泽东更像,不过土耳其和中国在国家体量、是否有内战等方面存在差异,土耳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与国内精英向往西方和其地理位置有关。
- 关于“土耳其模式”,它被美国在伊拉克重建时作为样板提出,但“阿拉伯之春”后情况有变,土耳其从厄扎尔当选总统开始逐渐疏离凯末尔党人的一些内容,“阿拉伯之春”后的国家走上类似土耳其的道路但面临消化民主化问题。
- 凯末尔主义不是不堪一击,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自上而下改革,造就了“被管理的现代性”,民主制度完善时会受到挑战,但它确立的世俗主义原则仍不可动摇。
- 在土耳其模式中军方扮演重要角色,土耳其的军事政变有其特点且得到民众支持,而埃及等国家在政党政治、大众政党等方面基础薄弱,所以土耳其的“军人保卫民主”模式在这些国家会有不同特点。
- 关于伊斯兰教复兴与民主的关系,极端主义诉求与现代民主思想背道而驰,但伊斯兰复兴不是复古,“阿拉伯之春”国家的宗教势力上台后面临治国任务,需要现代法律和制度体系,宗教更多是精神生活指南,“阿拉伯之春”国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是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
文章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土耳其在历史、政治、宗教、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并通过与其他国家对比、专家观点等深入探讨了土耳其发展模式及其背后的意义等多方面的问题。